
本报评论员 吴迪
从交通服务领域的多样化公交、地铁女性友好车厢,到文旅业的“宠粉”、留客,种种成功案例背后都能看到“精细服务”“问题导向”“大胆尝试”等关键词。当越来越多地方抓住这些密码,持续改进工作思路和创新举措,则有望提供更优质、更丰富的公共服务,在行业转型中觅得生机、抢占先机,为改善民生、增加人民群众幸福感作出更多贡献。
据中国青年报微信公众号11月7日报道,河北石家庄公交集团日前发布消息称,该集团在石家庄市东开发区试点推出“巡游公交”,运营时间为早六点半到晚八点半,市民可在小程序自行设置上车点和下车点,票价和普通公交一样,每人1.8元。客服表示,如果多乘客在同一区间下单,会根据导航接送不同乘客,由此造成一定耽搁,暂时不建议行程着急的乘客体验。有市民发布体验视频,打车下单几分钟后,一辆专属公交车就来了,报手机号后开始行程,并在指定地点下车。不少网友在评论区点赞公交车“化身”网约车的举措。
相比普通公交车的定时、定线,“网约公交”的核心特征是在特定服务区域内“手机下单、实时响应、指哪到哪”。相比网约出租车的全时覆盖、饱和数量、较高价格,“网约公交”的固定运营时段和亲民价格某种程度上更适合出行习惯较为规律的市民选择,让更多人以公交的票价收获类似网约车的体验。当然,网约式运营公交车的产出能否覆盖损耗和成本、适宜在什么条件下推行,有待在试点中寻求答案。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人们出行方式发生较大变化,出租车和网约车满足了很多人个性化、多元化的出行需求。在此背景下,一些地方的传统公交车面临发展困境,车辆减少、间隔延长、线路压缩、乘客锐减。为破解困局,不少地方近年来推出很多改革举措。
比如,在大城市,有定制化通勤公交、通学公交,有接驳夜经济商圈的专线公交、夜班公交,还有为假日经济打造的“音乐巴士”等;在中小城市,传统公交车更换为轻量型的新能源小巴等。这些因地制宜的举措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不少地方公交发展模式正在从单一变得多元、从单薄变得立体。这些举措的背后,是发展理念之变,即从被动适应现状,到主动满足乘客需求,主动走向、走近群众,以更加精准的举措适配群众的需求。
服务理念“奔赴”群众需求、“以人民为中心”,扩展到服务业的其他领域看,同样重要。比如,网友盛赞我国文旅业正在进入“卷服务”的黄金时代,其实“卷服务”的本质是“赢人心”——迎着游客的心思,扬长补短。于是有了各地文旅部门“听劝”版花式整活,职能部门第一时间治理“天价宰客”,为游客提供各种帮助等。
值得深思的是,一些地方公共服务领域改革迟缓的脚步跟不上群众现实需求。相较之下,一些地方服务理念“奔赴”群众需求的实践样本,对更多行业具有积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比如,服务的精细化,针对不同需求人群推出不同的服务产品。浙江政务APP“浙里办”搭载婚介、查考试成绩等令人惊喜的功能,即是实例。又如,小范围试点、包容试错,在实践中完善改革方案。以“新职伤”为例,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工伤保险从试点到扩围,目前已惠及17个省市上千万新就业形态劳动者。
从交通服务领域的多样化公交、地铁女性友好车厢,到文旅业的“宠粉”、留客,种种成功案例背后都能看到“精细服务”“问题导向”“大胆尝试”等关键词。当越来越多地方抓住这些密码,持续改进工作思路和创新举措,则有望提供更优质、更丰富的公共服务,在行业转型中觅得生机、抢占先机,为改善民生、增加人民群众幸福感作出更多贡献。
正规配资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