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心琪
有些陪伴无需言语,一只猫趴在膝头,一本书摊在眼前,便是一个人理解自己最安静的方式。
在清华,有这样一群文学大师——他们不仅笔耕不辍,也对猫爱得深沉:季羡林写猫如写朋友,梁实秋把猫叫作“白猫王子”,钱钟书为猫出手打架,杨绛在生活缝隙中温柔地记住了每一声猫叫。
我们用AI技术复原了他们撸猫的身影,也重读了他们写下的文字。这些猫咪,穿梭于学术之外的清华生活;这些书页,安放着他们不说出口的人生体悟。
今天,我们就带你一起——跟着清华大师撸猫、读书,感受人生的温度。
季羡林《月下清荷檐下猫》
一位国学大师,在月下为猫低头
你可能读过季羡林讲印度佛学的论文,也见过他谈人生与学术的笔记。但你是否知道,他也是个地地道道的“猫奴”?
在《月下清荷檐下猫》中,季羡林以柔和、散文化的语言,写下自己和猫咪“咪咪”共度的夜晚,月下清风轻拂,猫在他膝上酣睡,一动不动,荷塘泛起微光,像一场不会被打扰的梦。
展开剩余77%这些文字没有宏大的情节,没有激烈的议题,却用最轻盈的方式,触到了我们内心某个被保护的角落——那种无言相伴、彼此依偎的温柔时光。
季羡林与猫
季羡林《老猫》
猫的老去,也是人的老去
与《月下清荷檐下猫》的轻灵不同,《老猫》讲的是分别。季羡林讲述了他与两只猫——虎子和咪咪之间的故事,以及作者对猫的深厚感情、从它们身上获得的关于生命与生死的感悟。笔调仍然平实,却处处藏着情深。他用看似理性的方式叙述一只猫的消逝,其实是在隐约诉说一段老年人的孤独与留恋。
文字里没有“悲伤”两个字,但你能感受到他不愿说出口的疼爱:“它趴在我的床脚不动,我以为它在睡觉,后来才发现,它已经不在了。”
这篇文字像一首悄然结束的长诗,不催泪,却极其动人。
杨绛《我们仨》
一个家庭的温柔时光,从猫开始
“我们仨”不只有书房、讲堂和长途旅行,也有一个毛茸茸的家庭成员。书中提到的猫不多,却处处出现在生活最柔软的缝隙里:他们一起陪猫散步、逗猫嬉笑,钱钟书甚至“拿起武器”为猫“打架”。
猫成了家庭感情的隐喻,是父母与女儿、丈夫与妻子之间一种无需言说的情感纽带。杨绛写这本书时已是耄耋之年,但字里行间却如少女初恋般细腻温柔。这不是一本“关于猫”的书,却因猫而更显亲密。
猫咪的身影,在AI复原的老照片中闪现,也在杨绛娓娓道来的回忆中停留。那是属于家的宁静,也属于读书人最日常的情感表达。
杨绛一家三口
梁实秋《白猫王子九岁》
他叫它“王子”,其实是在写自己不愿老去的年岁
梁实秋给他的猫取名“白猫王子”,给它写成长日记,记它的性格、饮食、喜怒哀乐。这不是一篇普通的宠物趣闻,而是一种“类自传式”的表达。他在猫的成长中看见自己的时光流逝,看见对世事的通达,也看见不想失去童趣的倔强。
他写猫对自己“颐指气使”,也写它“撒娇得很像一个小孩”。短短几页,猫既是王子,也是朋友;既是日常之喜,也是老年生活里不肯说破的孤单慰藉。
汪曾祺《世人二三事》
他写尽人情世故,却总能留下几分余地
汪曾祺的世界里没有“坏人”,只有“有趣的人”。《世人二三事》收录了他关于形形色色的邻居、同事、亲戚、老友的文字。有人偏执、有人可笑、有人古怪,但他都用一种近乎慈悲的态度记录他们。
文字中没有斥责,也没有过度赞美,他只是讲述,然后轻轻一笑:“他们就是这样。”在快节奏和戾气滋生的当下,读《世人二三事》像是喝一碗慢火熬出的汤,暖胃,也暖心。
复原视频中的汪曾祺神态闲适,配上他略带顽皮的笔调,让人觉得:文学不一定高深,有时,只是一次认认真真的“说人话”。
【版权声明】本文原载于“人文清华讲坛”,出于信息分享目的转载。相关权利归原作者及原平台所有,若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发布于:天津市正规配资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